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卫生健康委定点扶贫工作以及贫困地区健康促进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曾云光表示,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贫困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而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也达到了90%以上。
曾云光介绍说,国家卫生健康委目前主要承担牵头负责健康扶贫和定点帮扶吕梁山片区的山西省大宁县、永和县和陕西省清涧县、子洲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
“通过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曾云光表示,卫生健康委通过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按照贫困人口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两个90%”的工作思路,供需两侧同步发力,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据介绍,在需求侧,国家卫生健康委强化健康保障,建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保障机制。资助农村贫困人口参保,将其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贫困人口看病有制度保障的问题;推动地方在现有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进行政策倾斜的基础上,通过补充保险、政府兜底、慈善救助等多种形式,为患有大病、重病的贫困人口建立兜底保障机制,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形成保障合力,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贫困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
在供给侧,国家卫生健康委优化健康服务,综合改善贫困地区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以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主攻方向,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解决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的问题。
据悉,832个贫困县中,已经实现每个县都有一家公立医院,99%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其中88%的乡镇卫生院和75%的卫生室已经完成标准化建设。盘活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联通,通过“县聘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以及巡诊、派驻等方式,解决贫困人口有医生看病的问题,截至目前,各地从县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派驻4.8万人,通过“乡聘村用”和从乡镇卫生院向村卫生室派驻村医2.4万人,2.6万名乡镇卫生院医生定期到村开展巡诊,全国累计向乡村两级支援医务人员9.8万人,已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持续深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2019年,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6174名医生,采取“组团式”支援,加强针对当地疾病谱的专科能力建设;远程医疗覆盖832个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提升县级医院能力,解决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