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为您推荐
国家卫生健康委:利用5G技术,机器人远程手术将成为可能
时间:2019-10-9 18:24:07 来源:

       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今后利用5G通讯技术,远程手术将成为可能。
       10月9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呈现出“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介入治疗常态化”的趋势。
       在外科领域,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术,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中,腔镜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外科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自1997年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取得成功后,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
    “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优质医疗服务。利用5G通讯技术,远程手术已成为可能。”郭燕红表示。
       在内科领域,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技术,已经实现从诊断到治疗、从腔内到腔外的突破,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科、妇科等专业,并在基层医院普遍应用。过去需要传统大手术治疗的部分疾病,现在通过内镜技术基本实现了微创甚至无创治疗。
       介入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更是发展迅速。
       介入治疗是处于外科、内科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对于内科疾病,药物通过介入途径直达病灶,不仅提高了疗效,还降低了药物副作用;对于外科疾病,无需开刀暴露病灶即可完成治疗,不仅损伤小、恢复快,而且降低了麻醉并发症、感染等风险。
       郭燕红说,以心血管领域为例,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人数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长,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达91万余例,手术量位世界前列。
       此外,人工智能、3D打印、靶向治疗等新技术陆续进入临床,也在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
       虽然医疗技术飞速提升,但仍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郭燕红说,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聚焦儿科、产科、精神、麻醉、病理等学科,加大建设力度。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0

本网站版权所有: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医院创新管理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路15号

电话:13601364696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7878号-4

特别声明: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治疗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