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沙坪坝区卫生健康委注重开门抓教育,通过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民服务解难题,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远程诊疗平台
破解基层“放射难”
区卫生健康委以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清单、党员任务落实追踪清单、民生实事清单“三个清单”为载体,扎实开展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思想政治引领和医德医风建设“四项”行动,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征求意见中,有群众反映,到大医院看病摄片,常常是人满为患,做检查排队等候要几个小时,十分不便。同时,由于基层放射科医生数量不足,会出现影像诊断误诊漏诊的情况。针对群众反映的“放射难”问题,区卫生健康委利用建设智慧医院的契机,在陈家桥医院放射科建立了区放射远程诊断中心,并通过“三定”措施,扎实推进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
“三定”即定专家、定标准、定质控。区卫生健康委从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陈家桥医院4家二级医院遴选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19名,组建平台专家团队。制定统一评价标准,完善统一工作流程,集中开展放射远程诊断质控工作,为基层诊断质量把好关。
万平华是沙坪坝区从市外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也是区放射远程诊断中心专家组组长。他介绍,放射远程诊断平台每天24小时运行,每天安排两位专家组成员轮流在中心集中办公。一般急诊10分钟之内即可出具报告回传,平诊半小时之内,疑难报告不能超过1小时。远程诊断平台开通至今,目前已处理上传、会诊病例20764例,专家质控比例100%,放射诊断质量大幅提升。
“网来网去”的放射远程诊断,既提升了基层医联体单位的整体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也让患者得到了诸多实惠。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杨强告诉记者,放射远程诊断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一级医院和上级医院在人员、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和二级医院一样的质优价廉的专家诊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同时,还可避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投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医院发展。
立说立改
惠民为民服务再升级
在开展主题教育中,沙坪坝区各医疗单位结合实际,推出多项暖心举措,促进惠民为民服务再升级。区中医院党总支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杏林有你、医路同行”立说立改专项行动,深入临床一线,倾听患者和职工心声,把“改”字贯穿始终,把初心使命转变成党员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自觉行动。
区中医院有骨伤科、针灸推拿科等特色科室,每天前来看病就诊的患者很多。以前,该院急诊部、门诊部只有两辆轮椅,患者租借很不方便。该院收集到患者反映的意见后,于本月中旬及时采购了6辆轮椅。“我们的轮椅可以共享,一个小时之内不收费,超过1小时只收取少量的成本费。”据门诊部负责人介绍,“共享轮椅”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患者及家属通过扫描轮椅处的二维码,就可以很方便的租借轮椅。
采访中,记者碰到了来借轮椅的患者周婆婆。她今年82岁,患有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走路困难。以前,周婆婆到医院治疗都是自己带上笨重的轮椅。“现在,医院有了共享轮椅,我就不用从家里自带了。”她说,“共享轮椅”很方便,很实用,解决了行动不便患者看病就诊的难题。
为方便广大患者及家属,区中医院还推出了多项便民服务举措。该院在门诊大厅设立了自助取款机、移动式充电宝等便民设施,开通了自助挂号缴费、中药代煎、顺丰快递送药到家等便民服务。为持续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区中医院还从细节入手,投入30余万元,改造了急诊部无障碍通道坡道,安装手术室污染通道空调、防滑扶手。并在每一个就诊区域配备了必要的厕所卫生用品,添置了130个分类垃圾箱,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安全感。
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四项”行动,构建“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镇街、大病不出区”的服务体系,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