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将成为前沿技术应用最大的场景。”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指出,目前中国在鼓励、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安全问题、伦理问题及风险管控。
曾益新是在11月9日举办的第十届财新峰会“新健康·新动能”讨论中做出以上表述。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曾益新表示,与过去相比,人民健康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人口从70年前的5.4亿增长到目前的14亿左右,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两项指标是全球公认的评价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的硬指标。
此外,曾益新指出,中国医改成果显著,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势已有所显现,包括初步搭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并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用相对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曾益新说。
曾益新也强调中国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尤其在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科技部建立“科卫协同”机制,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在基础研究领域、疾控领域、新药创制领域均取得一定成果。
但在成果以外,“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健康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曾益新说。其所指“问题”,包括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相当差距,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仍待提升,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有待加强。
“可以预见,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将助力医学技术向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集成化和远程化发展,为疾病诊疗模式带来重大突破。”曾益新说。
曾益新在峰会现场介绍了众多健康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包括人工智能与数字信息化技术、以数字医学为代表的医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医工结合领域发展火热。
此外,在生命科学领域,合成生物学为改造生物体提供可能;基因组学技术的兴起、分子诊断和基因检测技术的提升为疾病精准诊疗提供新手段;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了操控和改造生命的效率及准确性;基因治疗、肿瘤免疫疗法等更成为人类攻克疑难病症的重要手段,对产业而言,也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发焦点。
但曾益新也强调,在学科汇聚、大数据计算、新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新发展、新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科技治理方面的新挑战。
如在2018年11月,34岁的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呱呱坠地,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胚胎基因,意在使新生儿免疫艾滋病病毒,此举引发全球对基因编辑技术和伦理边界的思考。
“新技术确实发展很快,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速技术应用在临床上,加快技术的发展,更早地、更快地惠及老百姓,这方面需要政府有些措施,鼓励科技转化,加快上市推进。”曾益新指出,中国一方面要营造鼓励创新、推动创新、促进技术发展和进步的良好氛围,也要加强安全、伦理和风险管控,如国家近期成立伦理委员会,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伦理管理政策和制度,保障民众安全。
“科技有两面性,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弊大于利。一方面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另外一方面是合理地、规范地、安全地管控,两个方面都要加大力度。”曾益新说。
附讲话原文:
尊敬的付总,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来参加第十届财新峰会,首先我谨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这一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久以来致力于委身健康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实施方案,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就在11月5号,在第二届进博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呼吁国际加强创新合作,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今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财新峰会和财新传媒成立十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时刻,我们齐聚钓鱼台,共同分享卫生健康领域创新进展,讨论国际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把实现全面健康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奋斗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效。
刚才任总说财新十周年,也是我们医改十周年,最近《柳叶刀》杂志专门对中国的医改十年做了分析,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70年来,中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4亿左右,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前列。这几个指标非常简单,但是也非常不容易,这也是各个国家平均卫生健康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硬指标。按照“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到2030年,居民健康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二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优势初步得到显现。我们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用相对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效果和满意度持续提高,我们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保障的范例,目前社会医保网已经覆盖了全民,我们的覆盖率超过了96%,从1952年起我们持续开展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被世卫组织评价为“全球跨部门的健康行动最早的典范之一。今年我们正式公布了“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其实是一个在爱国卫生行动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个推进全民健康的行动计划,在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基础上的升级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我们也建起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均报告时间缩小到4小时以内,就是任何一个点发生公共卫生事件都能在4小时之内直接报到国家疾控中心。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应急体系。我国的医药工业体系也比较完整,医疗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三个方面是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协同高效的卫生和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顺畅,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科技部建立“科卫协同”的新型管理机制,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召开了全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对医学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
在基础研究领域,在多项国际生物前沿科技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疾病作用机制、新靶点发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疾病防控领域,制定并推广了艾滋病、肝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一大批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防控策略,利用自主创新的中国方案,有效应对H1N1、H7N9等近年来历次重大的疫病,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病原检测和监测体系,对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和确诊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新药创制领域,新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逐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获批上市,更多的具有新靶点的新药处于不同的研究阶段上。最近大家也看到,治疗轻度、中度阿尔茨海默症的全球新药GV-971近期上市,填补了这一领域17年无新药的空白,在医疗器械领域,脑起搏器、骨科机器人、组织工程皮肤、128排的CT、3.0的核磁共振,以及PET-CT、彩超多普勒超声系统等等一批国产的关键生物医用材料和先进医疗设备开始打破垄断。在中医药领域,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批名贵中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批临床价值大、市场价值高的中药大品种得到二次开发,中药国际化程度在加速推进。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健康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仍需要提升,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我愿借财新峰会之际,与大家分享一下对国际卫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趋势。
健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背景。可以预见,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提升,科技的发展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能,医学将成为前沿技术应用的最大的场景,科技在前沿纵深交叉融合,智能信息化等方向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系统医学、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的发展,可以预见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将助力医学技术向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集成化和远程化发展,为疾病的诊疗模式带来重大突破,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和技术支撑。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信息技术,为改造生物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人工智能与数字信息技术在健康与医疗领域将带来全新的智慧医疗模式,促进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数字医学为代表的医学工程技术为医学和健康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也为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支撑。生物医学、大数据是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应用大数据分析可从时空状态上对生命全周期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行全面的解读和预测,在医学科技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基因组学技术的兴起、分子诊断和基因检测技术的提升,为疾病精准诊治带来了新的手段,也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基因编辑技术大大提高了操控和改造生命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罕见遗传病、肿瘤等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在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遗传性疾病研究、癌症研究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因治疗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攻克疑难病症的重要治疗手段。
肿瘤免疫疗法是我们医学领域这些年一个重大的进展,也是当前和未来新药研发的重点,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在不断挖掘免疫系统抗击肿瘤的潜能,不断拓展肿瘤免疫治疗的多样性,还有干细胞生物学、干细胞诱导分化和大规模制备等相关技术不断发展,结合新一代医用材料生产技术,在为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方案。还有组织工程、3D打印、类器官构建、器官芯片等一系列的技术交叉融合和快速突破成为组织器官制造领域的助推器。
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将阐明人类大脑所有的联络方式,将理解人类心智的结构与功能,最终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脑机接口技术是医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科学前沿,该技术可帮助高位截瘫患者重获四肢运动能力,有望在未来帮助患者实现对瘫痪肢体的自然流畅动作控制,从而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还有像5G通讯、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也将为医学带来全新的变革。
学科汇聚、大数据计算、新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新的机会、新的便利的同时,也给科技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营造鼓励创新、推动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加强安全管理、伦理管理、风险管控,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人民,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