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为您推荐
国家卫生健康委: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改善
时间:2019-10-10 15:10:25 来源:

       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情况,同时发布了《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全行业长期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改善,医疗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郭燕红说,根据《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量质效协同提升,技术水平持续进步”。主要体现在:
       医疗服务量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人员仅61万余人,医疗卫生机构不足1万所,医疗卫生服务基础非常薄弱。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40.97亿增长至2018年的83.08亿,入院人次由2005年的0.72亿增加至2018年的2.55亿,手术人次由2005年的3680万增加至2018年的6172万。
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达42.6%。其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已经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
       医疗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6.12%下降至2017年的5.02%;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3.59%,下降至2017年的1.72%,下降幅度超过50%。而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颅脑手术死亡率5年来持续下降。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8.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61.4%下降到2018年40.4%。
       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呈现出“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介入治疗常态化”的趋势。在外科领域,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术,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中,腔镜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外科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在内科领域,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技术,已经实现从诊断到治疗、从腔内到腔外的突破,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科、妇科等专业,并在基层医院普遍应用。过去需要传统的大手术治疗的部分疾病,现在通过内镜技术基本实现了微创甚至无创治疗。介入治疗损伤小、恢复快,可以替代部分手术,让药物直达病灶,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医疗技术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心血管领域为例,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人数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长,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达91万余例,手术量位世界前列。此外,人工智能、3D打印、靶向治疗等新的技术陆续进入临床,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

0

本网站版权所有: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医院创新管理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路15号

电话:13601364696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7878号-4

特别声明: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治疗依据。

返回顶部